上海翻譯網解析翻譯標準的歷史淵源
發(fā)布時間:2023-07-31 09:40:57
作者:唐能翻譯
分享至:
在當今的社會中,無論什么行業(yè),都要有衡量的標準,而翻譯行業(yè)也有其標準。中國翻譯界,在翻譯標準問題上歷來存在著嚴重的分歧和激烈的爭論。上海翻譯網的專家講到:我國的翻譯標準史是一部翻譯標準爭論史。
1、 一種提法:“信、達、雅”
眾所周知,這三個字是我國早期翻譯家、翻譯理論家嚴復的翻譯標準觀。近百年來,我國翻譯界多數(shù)的翻譯工作者贊同嚴復的三字標準,稱其標準簡明扼要,又有一定的科學性和權威性。但跟隨著社會的發(fā)展,不難發(fā)現(xiàn)這個翻譯標準的局限性、模糊性。上海翻譯網的專家講到正因為如此,這個標準慢慢被摒棄了。
2、 第二種提法:“忠、順、美”
1932年,翻譯家林語堂在他的著作《論翻譯》中給翻譯定了“忠實、通順、美”三個標準。林氏自己承認,這個標準語“信、雅、達”大體相符,但提高了“雅”的標準,加入了美學、心理學和文藝學的內容。上海翻譯網的專家說這個表示給后人研究、發(fā)展翻譯標準以莫大的啟發(fā),有承上啟下的作用。
3、 第三種提法:“寧錯務順”
這個標準是梁實秋、趙景等人為代表提出的。他們認為:“一部書斷斷不會完全曲解,部分的曲解即使有錯誤,究竟也還給你一個錯誤,這個錯誤也許是害人無窮的,但讀的時候還落得爽快。”上海翻譯網獲悉這個觀點始于20世界30年代初的我國翻譯史上的首場大規(guī)模的翻譯標準大爭論。其實不難發(fā)現(xiàn),“寧錯務順”這個觀點是錯誤的,因而終究被淘汰。
4、 第四種提法:“寧信不順”
這個標準是我國文學先驅魯迅針對“寧順務順”提出的見解。經上海翻譯網的專業(yè)人士反映:后來,他有提出了“既力求易解,又保存原作風姿”的翻譯標準觀。
5、 第五種提法:“信順統(tǒng)一”
瞿秋白提出的“信順統(tǒng)一”是我國翻譯界一次正面地、比較辯證而全面地提出的翻譯標準觀。上海翻譯網的專家分析說因為瞿秋白沒有詳細、深入地進行闡述,沒有在翻譯實踐中做好“順”,片面的強調白話,所以他的這個翻譯標準影響很小。
6、 第六種提法:“形似神似”
我國翻譯家傅雷在1957年發(fā)表《高老頭》譯本的“重譯本序”時提出“形似神似”這個見解。唐能上海專業(yè)翻譯公司的專家說道:“這個翻譯標準的大貢獻是提出論翻譯的高境界、高要求,但不足之處是:忽視了基礎、過渡以及外在。”
在線下單
電話
+86 400-693-1088
+86 21-62793688
郵箱
talkingchina@talkingchina.com
Copyright 2006-2012 Talking China - All rights reserved.